以前我是相信人要给自己做人生计划的,至少也要有个五年的吧!听说过一个故事,就是你五年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那么就倒着数365*5中,每一天都要做哪些事情。

看到南山书城新增了很多书,名字大体是“25岁之前一定要做的事”、“30岁之前一定要去过的地方”、“40岁不可以不知道的人生哲学”等等。这些书用年纪和一些“强调肯定句”来告诉你,如果你到XX岁,还不会XXX,还不知道XXX,还没去过XXX,你的人生就是跟不上趟的,就是失败的。

于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般的对照着自己的生活,然后快马加鞭的追赶标准答案,露出憔悴而不知所措的表情;每个人都怕自己会被落下,互相追赶着比着想要较劲出个你死我活。这样的生活里,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某一个特定目标而过分用力,从而忽视了生活中其他东西的存在,而这样的人也恰恰很容易在生活上“偏科”,让自己愈发成为了无趣的自己。我想,我为什么要这样呢。

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我们的心是做什么用的?

我记得以前有计划的时候,每天晚上回家对着计划本把一条条做过的事情划掉,对还没做的事情懊恼不已垂足顿胸,带着罪恶感去睡觉,早晨醒来头疼脑涨不想起床,害怕面对新一页备忘录上机械性的工作。即使做完了的那些工作,我也不记得做过什么,因为都是机械性的完成而已。

那些日子,我不记得自己的生命有过如何的痕迹。

我返回去想,为什么做事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来做,为什么不能心血来潮,为什么并不能随时启动,为什么一定要什么年龄做什么年龄的?

去特么的人生忠告,去特么的励志名言,去特么的致富圣经,去特么的人生哲理,去特么的处世之道,去特么的职场宝典,去特么的心灵鸡汤,去特么的超越未来,去特么的智慧辞海,去特么的生活艺术……你活着本来独一无二简单快乐,就是因为看这些骗子的鬼话而变的无聊庸俗攀比无趣。

生命的最后真正属于你的只有回忆,为何不肯尝试各种可能各种风格来丰富自己的人生呢?为何不肯冒险去爱去疯去追逐去享用去付出?太多的思虑过重的得失心丝毫不能让你生活得更好,为何不卸下包袱,轻松自然地给各种奇迹一个可能的空间?

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下?

文字虽注定被别人看,但因承载了自己的情绪而弥足珍贵。

Min

作者ID: 2499243
2012-08-27
鲜花: 0
鸡蛋: 0
返回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