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一个从小被照顾得不错的孩子,到了13至17岁,就会进入叛逆期。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到这年龄叛逆了,你该高兴,因为某个角度来说,这是健康的--他有安全感,才会叛逆。如果孩子从小就处于不安全的境地,哪怕到了这年纪他都不会叛逆,而是:要么逃走,要么退缩。
  2.许多受过童年创伤的人都会有种想法,就是:「所有人都该来照顾我,都该保护我,就因为我小时候有过创伤,而所有我遇到的人都比我强。」这样想着,他们就一直陷在了小孩子的状态里了。
  3.排列并不擅长处理创伤,尤其是那些直接经验导致的创伤。当案主在个案进程中陷入创伤经验时,可以让他先与支持自己活下来的那部分内在力量连结,这可以用排列的形式来做。
  4.千百年来,男女间充满了深深的冲突。女性一直充当着被害者,而男性则像是加害者。全世界如此。现在女性需要看到,一直以来我们也没有承担起保护自己的责任。所以请女性感受自己女性的温柔温和、同时又能保护自己的那种力量。男性也请感受自己那种保护性、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男性能量。
  5.一个成人关照着自己的内在小孩,就能知道自己的心灵停在了哪个阶段。当一个人把内在小孩的需求都向外投时,他就不断在老板、伴侣,甚至孩子身上索取未被满足的东西,无法停止,这就是病态。而其实一个人的成年的自己,是可以照看好自己的内在小孩的。当把内在小孩的需求转向内时,疗愈就发生了。
  6.内在小孩,并不是体内真正独立存在的个体,但他确实会提示我们自己需要什么。「小孩」是关于「世界」的象征,也象征创造力、享受生活,被允许表达自己,被允许学习和犯错,而不犯错又怎么学习呢?这些都是与内在小孩相关的东西。
  7.如果夫妻双方之一是位心理咨询师、教练或疗愈师,那他很容易就会想要把另一半当成自己的个案,去教练、疗愈对方,因为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。但那真的不好,因为这样可能就当了另一半的父母,把另一半弄得很头疼。所以,别去疗愈你的另一半,象我,就从不疗愈我老公,他都是自己搞定自己。
  8.如果一个孩子很小就失去了双亲中的某一位,那他的心灵可能也会随着那位至亲而去。孩子会奉献自己的心灵,让自己的心跟着至亲到另一个世界,去照顾他。可是,那儿不是他的心灵该待的地方,他得让自己的心灵回来,回到自己的身体里,去照管自己的生命。
  9.一个小孩子,如果感觉家中有事、父母有事,出于爱,他会奉献自己,把解决家庭、父母的事设定成自己的生命使命。但那不是真正的生命使命,那无法让孩子的生命圆满,也无法真正解决父母家庭的问题,因为那些是之前大人的事情,不是孩子的事情。
  10.如果我们能跟着自己的使命生活,那我们将会更加归于中心。但我们的生命使命未必一定就是让我们自己过得幸福轻松。可不管怎样,如果跟着我们的使命生活的话,我们会得到真正的满足。
  11.有人提问:我该怎么告诉我的孩子,我们大人间的争吵与他无关?龚贝莎博士回答道:如果你不处理好自己的部分,那即使你对他说这不关你的事,他也不会信的。孩子不仅用眼睛看,耳朵听,他们还用心在感受。所以你们要做的,是处理好你们成人间的关系和沟通,孩子的心灵能够接受到的。
作者ID: 8444344
2014-11-15
鲜花: 0
鸡蛋: 0
返回主页